文章目录 [+]
每天早晨,有一位穿着考究的IT男在9点半准时出现在星巴克门口,点一杯一顿午餐价格的咖啡,炫耀般地从豆浆手抓饼族前面昂首走进写字楼,浑身上下散发着“我才不吃小脏摊”的气息。
后来某一天,在排队买卤鸡蛋的时候遇见了他,原来的潮牌换成了优衣库,精致的皮鞋换成了帆布鞋,旁若无人地从大妈手里接过鸡蛋灌饼就开始吃起来,精英气荡然无从。
回去后和同事八卦楼下的精英男变屌丝男了,大家“恶意”猜测了很多种情况,有一位同事突然说:极简主义和低欲望正在变为一种潮流,也许精英男的转变就是这种股潮流的代表。
这几年,有几组词时不时出现在大众视野:消费降级、断舍离和低欲望社会,以及这几天正在火的隐形贫困人口。很巧的是,这些现象都出现在青年人身上。
买买买VS低欲望
“买买买”一族光鲜背后就是“低欲望”的无力嘲讽。
隐性贫困人口是指有些人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。具体表现在为了配得上大城市的生活,过度透支自己的信用卡,过着一种看起来富足自给其实全靠蚂蚁花呗续命的生活。
同事A就是“买买买”的典型代表。早晨一杯星巴克,中午50块的健身餐,晚上要吃一个20块的水果盒再加一杯12块的酸奶,这是每日标配。再加上周六日和同事朋友聚餐,一个月算下来光是饭费就3000开外了。如果再算上每周一件新衣服,参加各种线下活动费用、化妆品、健身房和房租等,不但入不敷出,还要靠信用卡过活。
同事A曾为自己这样辩解:年轻的时候没吃过没玩过没见过世面,老了的时候更不会花钱了,所以趁着年轻才要享受。
与同事A截然相反的是同事B的生活。他每天中午带饭,穿的衣服都是双十一屯的,从来不参加没有意义的社交,最大的开销大概是一年两次的自驾游,但每次成本也被他控制在了1000块以内。他也没结婚,更没打算买房,工作五六年依然是个小透明,对晋升和薪资涨幅不感兴趣,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,身体力行书写什么叫“佛性青年”。
如果说“买买买”是对当下消费社会的迎合,那“低欲望”就是“买买买”之后的后遗症。当无限拥抱新开的餐厅、当季新款的衣服后,无止境欲望带来的经济压力让人难以喘气;当断然选择了“断舍离”,过上了“极简生活”,对一切都选择了“随缘”的态度,“丧”又变成了生活的核心。
为什么年轻人变来变去这么快?
消费文化的兴起导致了“隐形贫困人口”的出现。90后一代,终于从“精打细算过日子”转向了“享乐主义至上”,钱不再是堆在银行里的数字,而是切切实实落实到衣食住行每个方面,社会富裕也为消费提供了足够多的选择:满天飞的广告,几乎一星期就换的新品衣物和时时刻刻都在打折促销的商品 ,无一不在刺激鼓励大众消费。
那又怎么变成了低欲望呢?
因为隐形的贫困可能只是勉强收支平衡,即使不小心消费过度,还是可以紧紧口袋勉强过去的。一旦超支,就变成了显性贫困人口。而当一个人生活都如此捉襟见肘,在而立之年要成家立业,在大城市买房结婚生子就像完全重新开启另一个人生一样。
很艰难。首先买房就是个世纪难题。尽管楼房年年盖,随处可见,但没有一间是你的工资在有生之年可以支付起的。其次,生活各项开支,父母年纪越来越大,再加上如果将来有了孩子,这简直就是在一个人身上放了N座巨形大山。重压之下,不堪负重的年轻人在事业上也越来越力不从心,能力再好也比上有钱的爹,当你还在职场熬经验的时候,有背景的人早就财务自由享受生活了。
阶层跨越成了传说。所以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年轻人自嘲自己是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,他们用很丧的表情包,说很丧气的话,以消极抵抗无果努力带来的失落。
真正的低欲望在日本
低欲望社会最早出现在成熟的发达国家,比如日本。整个社会的年轻人具体表现为:不婚、不生、不买。有一本很火的书《低欲望社会》是这样描写日本经济的颓废:国家GDP为负增长,全社会不管是哪个阶层,年收入都在下降。
与之相对应的出现了这样一类年轻人,他们不上学也不工作,是真正的啃老族,整天待在家里足不出户,一张床和基本的食物就可以过活,他们被称为“宅”世代。
低欲望社会带来负面影响:大量单身不婚族导致人口下降,人口负增长,老龄化严重,持续低迷消费致使货物堆积,经济停滞,整个社会死气沉沉。
改变无从提起。
但幸运的是,低欲望在中国并没有形成潮流,而所谓的消费降级也不过是入不敷出的另一个选择罢了,所谓的低欲望也不过是对不能疯狂“买买买”的无力反抗而已。
不管是整天喊丧或者自嘲隐形贫困人口,都像以前喊口号一样简单容易,想要改变现状,还是先动起来吧,是否有结果,做了再说。
附文章百家号:http://baijiahao.baidu.com/builder/preview/s?id=16000932637685156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