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目录 [+]
社长说
花掉明天的钱,过今天的日子,这样的“高配”不值得。
● ● ●
月光,穷忙,无存款,我这是怎么了
问你一个问题。
你喜欢钱吗?
可是,为什么你到现在还是没钱?
01.毁灭幸福感的,不是没钱,
而是“高配思维”
朋友吐槽,刚发了工资,就没了。
我问,怎么回事?
她说,都拿去还花呗了。
工作三年,月薪过万,一分没存。
上有房租贷款,下有宠物要养。
5 号交 2000 元房租,
15 号还 1500 元白条,
19 号还 4000 元信用卡。
为什么要还这么多?
她说,工作都这么憋屈了,
干嘛还要委屈自己?
所以,月光的她,
入手一万多的 iPhone Xs ,
又买了 2000 块护肤品。
与大多数人一样,
她觉得,高质量的生活是努力花钱对自己好。
殊不知,
这种“高配思维”,毁了多少年轻人的自由。
《2018年白领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》 指出,
21.89% 受访白领处于负债状态,
月光,穷忙,无存款。
更可怕的是,
被远超当前经济能力的消费欲望绑架后,
越来越多人不计后果,不择手段,
直到走投无路。
2016 年,
装满女大学生裸照的10 G 文件包,
将“校园贷”这颗毒瘤炸出水面。
2017 年 ,
现金贷平台用户量迅速增长,
市场规模高达5万亿。
2019 年,
315 晚会曝光 “714高炮”。
砍头息,短周期,高利息,
却是无数人饮鸩止渴的安慰剂。
写这篇文章时,我挺后怕的。
因为我也曾经被 “高配” 的错觉欺骗过,
总觉得要舍得花钱,对自己好一点。
你现在喜欢不买,不然等四五十岁才来买吗?
结果,背上三四万的欠款,
从此告别安全感。
我们以为,花明天的钱,可以完今天的梦,
没想到,让梦破灭的,
恰恰就是提前花完明天的钱。
为什么我们会变得如此疯狂?
02.为何我们会被“高配消费”绑架?
高负债会让人失去自由和幸福感,
可我们却在“高配人生”的幻想中沉迷。
因为,我们的价值,一直都在被消费定义。
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:《等一等,互联网》。
24 岁小何,成绩优异,985大学毕业。
农村出身的他,吃肯德基曾是最奢侈的享受。
见到大城市丰富的物质生活后,他有点迷失。
于是,他去买最新大厂旗舰手机,
去旅游、买车,多有面子。
然而,一度因为资不抵债的高配生活,
欠下一二十万债务。
现在,他是吐鲁番某小学语文老师,
月工资 3000 ,苦苦存钱还债。
他还想读书,考研,改变命运,可是,
“30岁前,我的人生不属于我自己。”
小吉,22 岁, 211 大学辍学,挣钱还贷。
读书时,他嫌南方的宿舍太热,没有空调。
于是,每个月花 1000 块在校外租房,
生活过得比同龄人滋润几百倍。
作为一个学生,这本不是他能承担的生活。
但,他继续借校园贷,
结果欠债 3 万,连本带息要还 5 万。
他说了一段话,让我很震惊。
“我不恨那些平台,
没有他们冒风险继续给我借钱,
我就没法还清钱。”
我觉得挺悲凉的。
因为,“面子”让越来越多奢侈品,
成为必需品。
亚当·斯密在 《国富论》 中写到,
麻衬衫不是生活必需品。
可如果一个上班的人不穿麻衬衫,
别人会嘲笑他穷到丢脸,脑子有问题。
如果你缺了这种证明身份的象征,
没有人会觉得你值得尊敬。
而当年的麻衬衫,
是现在的化妆品,手机,名牌衣服,
是一切非必须,却又令人享受的商品。
你周围的同龄人,
口红一买12支,人手一个 Lv 包,
5000+ 的手机耳机电脑,一年换几次。
而你不化妆,不搭配,不消费,没 AJ ,
过着“低配人生”,格格不入。
很多人说,跟风消费是种虚荣。
但很少人关注到虚荣背后,
是过低的自我价值感,
是对得到他人赞美,嫉妒,关注的渴望,
阿兰·德波顿将此称之为“渴望世界之爱”。
因为内心认同 “别人关注我时我才有价值”,
所以买了很多附加值的东西,
期望别人”羡慕自己“。
于是,买能解决一切烦恼。
我们用买多少口红,来衡量男友爱情重量。
我们用买超贵的令自己心动的商品,
来对抗工作挫折,生活空虚。
我们用买给自己多少东西,
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和格局。
如果买一件东西不够爽,那就买两件。
其次,社会比较让补偿性消费,
成为了填补空虚的万能药。
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:
社会比较。
人们借助社会比较进行自我评价,
确认自己的属性定位。
这个过程隐含着“被肯定”的情感需求,
但越是向上比较,你的自我评价就会越低。
2010 年,
行为管理学教授 Niro Sivanathan,
找来 150 名 20 岁左右的大学生,
做了一项实验。
首先,学生们要一项测试:
拿到一份文字材料,
快速把上面单词里的元音字母划掉。
他告诉其中一部分人,
你成绩实在太差,排名垫底。
接着,这群感到受挫折的学生,
看到一张专业摄影师拍出独一无二照片时,
购买意愿比那些被告知评分良好,
或认为“这只是普通照片”的学生高很多。
Niro Sivanathan 认为,
当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,
人们会有更大的倾向,
通过消费奢侈品来挽救自我危机。
本来,买不起就是买不起,只能徒增烦恼。
可是,有人已经在学校厕所门后,
帮你写好一片片无抵押放贷的联系方式;
社交 APP 和输入法,
植入了多如牛毛的借贷广告;
每天 xx 金融, xx 借贷都给你发短信:
您已成为优质客户,最高可借50 万。
被社会价值观裹挟的同时,
为了逃避焦虑,我们开始超前消费。
却没想到,超前消费,会带来双倍焦虑。
我们不能判断物品本身的功能性价值了。
我们忘了,
它们本来不过是一部手机,一支口红。
最后,我们都活成了别人为我们定义的,
“理想的样子”。
03.如何避免一步步掉入高配思维的陷阱?
在这个高焦虑的时代里,
拥有过好“低配人生”的能力很重要。
低配人生,并不是衣衫褴褛,
也不是随便找个单位混口饭吃,
更不是浑噩度日。
它是指,你能正确判断自身消费欲望,
不依靠外在的消费,来堆砌金玉其外的生活。
德国心理学教授迈尔思说,
年轻人至少要拥有三种金钱能力:
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,
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,
了解匮乏与金钱局限的能力。
我认为,最重要的是,
学会处理自己的物质欲望。
当所有人都在给生活做加法时,
也许我们可以做减法。
艺术家洪浩,
拍过一系列作品:《我的东西》。
12 年来,他每天记录自己买的日用品。
衣服,饮料瓶,碗碟......
密密麻麻,数量惊人。
他反思,以前物质匮乏,快乐却不少见。
现在,快乐好像只能从物质、消费上找到。
为什么,我们一定要拥有那么多东西?
离开这些,我们还能生存吗?
想起知乎上有位女生,分享过自己的经历。
以前,她疯狂沉迷购物。
最夸张的时候,每天同时下单十几件衣服。
衣柜里塞满数不过来的各种毛衣包包,
同一款不同颜色都有好几件。
工作了好几年,还是一分积蓄都没有,
毕竟月薪 2000 ,每月要还 5000 。
有一天,她突然意识到这样不行。
她开始扔东西。
跑步机卖了,
不用的乐器卖了。
扔了几十种锅碗瓢盆,
扔了两张床,一个衣柜,多余家具......
为了不让自己买着买着又回到原点,
她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:
这个东西是必需品吗?我确定要买吗?
每次处理掉膨胀的购物欲望,
就有多一份踏实的幸福感。
她不再对各种商品产生强烈的消费冲动,
把更多的精力,放回自己的内心。
最直观的体验是,
因为断舍离省下的钱,都够在老家付首付。
武志红曾说,面子心理的背后,
体现的是一种 “虚体自恋”。
与虚体自恋相对的,是 “实体自恋”。
真正滋养实体自恋的东西只有两个:
我投入地去爱,
我投入地去工作,
我投入到喜欢到的事情里。
这样,你才可以感受到自己稳稳踩在大地上,
才可以从容地观察自我,观察别人,
包容那些不好的感受。
真正的自我价值,只能来自于内在。
再怎么追求外界的关注,
你也无法从物质上获得真正的价值。
干脆接纳那种一无是处的无力感。
坦然接受有些东西自己买不起的事实。
正视自己目前的状态,
别再过度抬高自己的欲望,会如释重负。
所以,在经济能力还不足够时,
不要盲目追求高配的生活,
不要轻易通过捷径,
去获取本不属于自己的人生。
每一次人生滚雪球式的崩盘,
都由微不足道的事情开始。
那些动辄欠债六七十万的人,离我们很远。
但这些欠债 5000 , 1 万, 3 万, 5 万,
不敢辞职,
不敢逐梦的年轻人们,
有可能是你,也是我。
每个人都有消费欲望,它本身并无对错。
能否在消费主义的热潮下,
正确判断自己的欲望,才是最重要的。
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头。
被高配思维绑架过的无数人,都在“后悔”。
“我想去北上广,我想考研,我想恋爱,可是我得先打工还债。”
如果不是因为对高配生活的盲目追求,
人生的选择,也许会更多。
所以,别让这个讨厌的账单人生发生。
世界和我爱着你。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社会学了没
发表评论